怎样才算侵犯商标权?2025年最新认定标准与实务解析

怎样才算侵犯商标权?2025年最新认定标准与实务解析

摘要:侵犯商标权需同时满足“未经许可”“商品/服务同类似”“商标相同近似”“导致混淆”四大要件。本文结合《商标法》第五十七条及2025年司法解释,通过典型案例解析侵权认定规则,明确法律红线与维权路径。

目录

1、商标侵权的法律定义

2、四大核心认定标准

3、2025年司法解释新变化

4、典型侵权案例解析

5、企业合规建议与维权途径

1. 商标侵权的法律定义

1.1 《商标法》第五十七条核心条款

第七类侵权情形:

未经许可在同种商品使用相同商标(第五十七条第一项);

未经许可在类似商品使用近似商标导致混淆(第二项);

销售侵权商品(第三项);

伪造/擅自制造商标标识(第四项);

更换商标并投入市场(第五项);

故意提供侵权便利(第六项);

其他损害行为(第七项)。

1.2 2025年司法解释补充

“同一种商品/服务”认定:

商品功能、用途、销售渠道等高度重合(《法释〔2025〕5号》第一条);

服务目的、方式、对象等实质相同(如“健身指导”与“瑜伽培训”)。

2. 四大核心认定标准

2.1 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

例外情形:

商标注册人通过合同授权使用;

合理使用(如描述性使用“新疆棉花”不构成侵权)。

2.2 商品/服务同类似

类似商品判断:

参考《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》;

结合消费者认知(如“手机”与“手机壳”因功能互补被认定类似)。

2.3 商标相同或近似

商标相同:与注册商标完全一致(《法释〔2025〕5号》第二条);

商标近似:音、形、义中两项以上近似(如“康师傅”与“康帅傅”)。

2.4 导致混淆可能性

混淆要件:

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商品来源;

商标知名度越高,混淆可能性越大(如“华为”商标在电子产品领域)。

3. 2025年司法解释新变化

3.1 刑事立案标准细化

假冒商品罪:

违法所得≥3万元或非法经营额≥5万元;

假冒两种以上商标,违法所得≥2万元或非法经营额≥3万元。

3.2 电子取证效力提升

区块链存证:至信链等平台证据被法院直接采纳,简化侵权举证流程。

4. 典型侵权案例解析

4.1 四川白月光公司假冒NIKE案

案情:直播销售假冒NIKE服装19227件,货值20余万元;

认定:未经许可在同种商品使用相同商标,构成《商标法》第五十七条第一项侵权;

结果:移送公安机关,上游供货商与本地销售商均被刑事处罚。

4.2 赤峰某烟酒商行销售假茅台案

案情:回收并销售假冒茅台酒,无法提供合法进货凭证;

认定:销售侵权商品(《商标法》第五十七条第三项),未尽到进货查验义务;

结果:没收侵权商品,罚款12500元。

5. 企业合规建议与维权途径

5.1 合规建议

商标监测:定期通过中国商标网查询近似商标申请;

进货把关:要求供应商提供商标授权文件及发票;

合同约束:在经销协议中明确商标侵权责任条款。

5.2 维权途径

行政投诉: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,要求责令停止侵权并罚款;

民事诉讼:起诉要求停止侵害、赔偿损失(可主张实际损失或侵权人获利);

刑事报案:对恶意侵权且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,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
结语

2025年商标侵权认定标准更趋严格,企业需强化合规管理,消费者应提高辨别意识。遭遇侵权时,建议优先固定证据(如公证购买、区块链存证),通过行政、司法途径快速响应,以最大限度维护权益。

相关资讯